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师范教育特色显著、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均衡发展的多科性普通全日制省属本科高校,是拥有730万人口的黄冈市第一高等学府。学校历经百年耕耘,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得社会认同。

学校所在的黄冈市位于我国中部长江沿岸城市带,地处大别山南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黄冈素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钟灵毓秀,英才辈出。这里有全国闻名的“将军县”(红安)、“教授县”(蕲春)、“黄梅戏之乡”(黄梅)、“报人县”(武穴)、“四祖、五祖佛教祖庭” 、“东坡赤壁”和黄冈中学;这里诞生了毕升、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黄侃、熊十力、胡风等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刘华清等一大批革命家和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等一大批军事家,诞生了著名报人包惠僧、林育南、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原国家电影局局长陈播、现国家电影局局长童刚、“神州第一剪”傅正义、戏剧艺术家杨俊、张辉等一大批传媒界艺术界杰出人士。

1985年成立的电化教育中心为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前身,当时中心拥有摄影室、暗房、录音室、电视制作室,具备了幻灯投影教材、电视电声教材制作的能力。中心承担了“湖北省电化教育证书班”的培训任务,在全国师范专科学校中较早开设了“电化教育基础”公共课,并受原国家教委委托牵头全国师专电教课教改工作。

1992年电化教育中心成功申报了全国同类院校中首个电化教育专业。为开展实验教学,建立了电化教育专业实验室。199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电化教育专科学生。

1995年实验室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重点投入,增设了有线电视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扩充了演播室、电视编辑室等,同年实验室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该实验室充分落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制定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声誉鹊起。

1999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我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学校本着“相同、相通、互补、融合”的原则整合了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建立了黄冈师范学院(校级)媒体传播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校管中心、独立建制和主任负责等管理体制有效地保障了高度的资源共享和高效的开放运行,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并且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定位、两个层次、三个领域、四类模块、五大实践和六类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与各专业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又相互结合的“山”字形实验课程体系,确定了中心独立开设的以媒体应用能力和工具能力为主的系列实验课程,同时还全面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规范创新。

2008年,媒体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中心顺利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和教育部网评,代表湖北省冲击国家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随着中心实验教学机制与人才培养功能的不断成熟和校内辐射,艺术设计、美术学、音乐学等专门实验室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学校以艺术设计、美术学为专业基础成立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样成功获批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目前,两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承担了艺术设计、广告学、动画、美术学、音乐表演、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等10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开设有826个实验项目,其中基础型446个,综合型248个, 应用创新型132个。每学年接纳3900多名学生进行实验,年均完成实验人时数42万。两个中心服务了全校四分之一的专业、全校三分之一的学生,覆盖面大,共享性强,受益面广。

2013年,为突显中心“专业性、产业性、共享性”的建设要求,学校党委、行政全力支持两个省级中心强强联手,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成立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心在实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资源共享、教学科研相长、校企共建、管理运行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已成为实验教学定位准确、实验教学体系科学、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实验师资队伍优化、实验设备完善先进、实验管理体制创新、实验教学效果良好的传媒类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园文化传播基地,为40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和地方师范院校开展传媒类实验教学产生了典型的示范作用。

今天,黄冈师范学院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正秉承百年师范教育的文化传统,肩负学校一万千多名师生员工的重托,承载黄冈750万老区人民的殷切希望,科学发展,克难奋进,为建设好我校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努力奋斗!